挖掘海派文化本质—访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朱刚

经过3年多筹建,5个月试运行,位于上海延安西路凯旋路口的刘海粟美术馆新馆日前迎来开馆大展“再写刘海粟”。展览动用了美术馆所有6个展厅,从多个学术面向展示刘海粟纵横艺坛学海、革故鼎新、历经沧桑、追逐理想的精彩人生。

全新与观众见面的刘海粟美术馆,别具一格的外形首先令人印象深刻,米白色洞石的立面材质,将飞扬的建筑实体衬托,远远望去如同巨石磐于云海之上,已然获得“浦西最美美术馆”的美称。这座上海文化艺术新地标,到底美在何处?开馆大展为何又如何对“刘海粟”进行“再写”?刘海粟新馆运营中有哪些思考和展望?在展览开幕当天,美术文化周刊记者专访了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朱刚。


扶植青年艺术 坚持学术立馆

美术文化周刊:新馆的建筑造型独特,设计理念源自什么?这样的展馆设计对于布展和展陈有哪些影响?

朱刚:海老一生十上黄山,画了很多以黄山为题材、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品,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他把黄山看做自己的老师和朋友,刘海粟新馆的设计立意即取自黄山“云海山石”的特点。建筑的两边是两大块,象征云海山石;中间部分的玻璃块面,象征山泉流水,造型相当有特点;室外空间是开阔的绿地,命名为“海粟绿地”。前段时间我们做过一个雕塑展,小的雕塑在室内展厅,大的雕塑就在公共绿地展出,让市民可以零距离接触雕塑艺术,所以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展陈空间来说,刘海粟美术馆都是相当美的,被大家公认为浦西最美美术馆。

与老馆相比,新馆整体规模扩大了一倍多,共有6个展厅,展厅面积近3000平方米,配套设施先进完备,有库房、报告厅、图书资料室、公教区、艺术品商店等,完全是按照国家重点美术馆的标准建设和设计的。展厅也很有特色,没有一个展厅是方方正正的,对展陈来说,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利用各个角度进行布展。当然,如何运用好这种不规则的形态,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美术文化周刊:新馆开放后,刘海粟美术馆的功能和定位有何特点?

朱刚:刘海粟美术馆集三大功能:一是纪念馆,二是美术馆,除了海老的常设展之外,我们也会推介一些其他艺术家。同时,基于海老的丰厚捐赠,这又是一个艺术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的定位,延续着海老一贯扶植青年艺术家的主张和方向,因此,面向青年、面向未来的刘海粟美术馆将与定位于现代艺术的中华艺术宫、定位于当代艺术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起,形成上海美术馆的新生态。

作为美术馆,学术立馆是第一位的,必须对馆藏进行研究挖掘,如果仅仅是将作品收进来放在库房,是一种浪费,只有进行研究、展示、推广、教育,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第二位是开门办馆,如果仅仅把自己的馆藏拿出来展示,那是展览馆,作为美术馆,必须对馆藏进行研究,但一个馆的人员有限,不可能只靠馆里的人员去研究,必须有合作单位,更多地与社会合作,与专家学者合作,共同来研究刘海粟的作品和刘海粟与他所处时代的关系。

其实在建设刘海粟美术馆之初,就征求过海老的意见,问是不是要把它做成刘海粟纪念馆,海老当时就很开放,很有远见,他说不要让我一个人的作品在展出,要搞成美术馆,让更多后来人能够走进来,让更多人来推动美术事业的发展。


再写新文化史中的刘海粟

美术文化周刊:此次“再写刘海粟”大展的“再写”是基于何种角度?展览有哪些亮点?

朱刚:有关刘海粟的画展从国外到国内曾举办过很多次,油画、国画、书法都有涉及,这次定名为“再写刘海粟”,是想把海老一生的艺术、办学理念等放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全面梳理,而不仅仅是对海老办学过程中倡导男女同校、人体模特等个别事件进行解读,只有以社会生活史为重要角度,才可能更深刻地理解海老,并在新文化史的书写中找到属于刘海粟的位置。

“再写”也是对其艺术的全面梳理,在海老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他从来没有把油画和国画分开过,特别是他晚年的油画作品,就将中国绘画和书法中的技法融入到油画中去,可以说,海老的油画是以书入画,一笔一笔写出来的。他晚年的国画作品使用的泼墨泼彩则吸收了西方的油画技法。同样,在他的早期艺术中,也可以找到各种流派的影子,如后期印象派、野兽派、自然主义等。

所以说,刘海粟的艺术人生是对海派精神的最好诠释,即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我们想通过这个展览,树立起刘海粟这样的海派艺术代表。一个城市要有一种文化和艺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更应有自己的文化,它的文化就是海派,最好的形象就是刘海粟。

“再写刘海粟”亮点主要体现在为观众呈现了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对刘海粟的艺术人生和绘画风格进行分段解析,第一次集中展示刘海粟在欧洲的临摹作品,第一次运用多媒体把临摹作品与原作进行对比展览,第一次较为完善地展示上海美专校址变迁,第一次呈现还原的刘海粟讲话原声和电影。此外,展览还展出了刘海粟从未展出过的《但丁之舟》、康有为题《存天阁》等作品,以及刘海粟早年照片、欧游时期照片、明信片原件,还有他获颁的奖杯等,这些展品都是首次与世人见面。


促进传统艺术与网络艺术融合发展

美术文化周刊:刘海粟美术馆馆藏作品有哪些特点?此次展览后有何具体的展览规划和思路?

朱刚:刘海粟美术馆自1995年成立至今,共收藏有2000余件作品,大致围绕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刘海粟的收藏和他主要的代表作品共903件,其中收藏和代表作品各占一半。因此,此次展出的100多件只占到海老捐赠作品的1/9,今后,除了常设展,还将对其更多的作品进行学术梳理,不断以专题展的形式和观众见面。其次,馆里还收藏有刘海粟的老师和学生的作品,研究刘海粟绝不仅仅是对其进行个案研究,我们明年就计划举办一个上海美专的教育回顾展,展示当年上海美专的老师和学生的作品。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各种方式,收藏一些当代著名艺术家和当代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美术文化周刊:刘海粟先生是艺术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眼光独到的收藏家,此次展出的刘海粟藏品背后有哪些故事?

朱刚:说到海老的收藏,不得不提其收藏关仝《溪山幽居图》的一段佳话。海老25岁时,有画商拿了两件画作给他,极力推荐其中一幅色彩鲜艳的国画,而海老恰恰看中了另一幅看似黑不溜秋的旧画,买下后在反复欣赏的过程中,他在画中石头上竟发现了“关仝”两个字。关仝流传下来的画很少,于是,刘海粟请来了包括吴昌硕在内的众多艺术大家进行鉴定,基本确定了是关仝所作。吴昌硕十分感慨,只知道刘海粟钻研油画之深,未曾想对于中国古代书画的鉴赏,也有着如此深厚的功力。其实刘海粟从小受其母亲影响,一直对中国传统绘画颇有研究,他从来没有否定过自己民族的东西,他在创办上海美专的宣言里就提到,要不断地吸收和创新、要发展中国自己的东西。


美术文化周刊:试运行时首展将互联网艺术引入传统的美术馆,是否传递了某种信号?

朱刚:今年3月16日,刘海粟美术馆携手中国邮政在馆里举办了纪念海老诞辰120周年纪念邮票的首发式。3月19日,我们和腾讯网签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做了一个小型的互联网艺术展。我国现有网民6.7亿,网络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从1998年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起,不到20年,网络文学数量井喷,现在很多热门影视作品与网络有关,同样,互联网艺术也发展很快,对于传统美术和网络艺术两者的关系,我的理解是,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合二为一,融合发展。

众所周知,网络艺术的门槛很低,谁都可以将艺术品放在网上进行展示。衡量网络艺术的高低,一般就是通过点击率来判断,作为一个重要的公立美术馆,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介入网络艺术中,起到引领的作用,梳理那些代表先进文化的艺术,让优秀的艺术作品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传播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潮流、提高年轻人的审美能力。今后我们会定期举办网络艺术展,来推动网络艺术的发展。

记者:李亦奕

本文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16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