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美术馆:新馆的“性格”之变—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朱刚接受中国美术报专访

3月19日晚,位于上海长宁区延安西路的刘海粟美术馆新馆试运营,可以预见,上海又一处文化的新地标业已建构。由此,定位于推介青年艺术家的刘海粟美术馆,将与定位于近现代艺术的中华艺术宫和定位于当代艺术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起,形成上海公立美术馆“三足鼎立”的新生态格局。

在这座历时3年建成的刘海粟美术馆新馆揭开面纱之际,《中国美术报》专访了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朱刚,且听这位新晋“当家人”谈新美术馆的“性格”之变。


       中国美术报:首先,请介绍一下“按国家重点美术馆标准建设的刘海粟美术馆新馆”在建筑设计上对承载美术馆的各项功能方面有哪些特色?
       朱刚:刘海粟美术馆新馆与老馆相比,总体规模扩大超过一倍。新馆建筑面积12540平方米,设有6个展厅、4个库房、2个教室及阅览室、会议厅、多功能厅等区域空间,配套设施符合国家重点美术馆的建设标准,从硬件上来说,完全满足了美术馆展览展示等各项功能。建筑设计上最大的特色是其外形取刘海粟画作中“云海山石”之意境,如同两块山石叠嶂错落于绿荫丛中,可算是上海“浦西最美的美术馆”。


       中国美术报:你与美术的缘分是怎样的?美术馆发展涵盖了方方面面庞杂的工作,除了管理、展示、收藏、研究、公共教育,还要探索更为前瞻的美术馆路径,作为馆长,你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就美术馆事业而言,常常是开馆容易、维持难;硬件容易、软件难;活动容易、品牌难。对此你如何理解?
        朱刚:我的经历相对比较丰富,做过美术编辑、广告公司总经理和艺术总监,当过总编,做过编导,但对于绘画我从未舍弃,所以,到美术馆任职,是回归了我最喜爱的美术领域。
        美术馆工作的确繁杂,既要面对过去,又要着眼未来。目前,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新馆如何发展。绘画强调“笔墨当随时代”,对美术馆来说,同样也要跟上时代脚步。在整个美术生态链上,美术馆处于面对公众、接续历史的位置。到任后,根据刘海粟美术馆的特点,我提出了“传承海老精神、凝聚青年力量、秉持创新理念、弘扬中华文化”的办馆宗旨。对美术馆的未来发展,我希望建构的方向是使刘海粟美术馆能够成为“坚持学术引领、创新发展路径、扶持青年艺术、倡导开放共享
的空间平台。


       中国美术报:即将正式开放的新馆将从名家馆走向新的转型,即以互联网+美术馆的思维,开创美术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全新模式,提出这样一个全新的美术馆发展构想,是基于怎样的考量?
       朱刚:这一新模式正是创新发展路径的具体实践。刘海粟美术馆在运营模式上求新求变,这与刘海粟一生不循规蹈矩,始终开阔活跃的品质不谋而合。所以,新馆试运行的首展,我们将新生代互联网原创艺术作品和年轻艺术家请进美术馆。据统计,我国现有网民超6.7亿。腾讯旗下的一家原创艺术馆,在线注册人数即逾百万人,每天上传原创艺术作品的人数就达1万人次。由此看来,在当今的时代环境下,艺术要保持生活的温度、服务于大众,绕不开互联网,也必须要走进网络世界。3月19日,我们与腾讯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推进网络艺术的发展。我想,天堂里的海老一定会为我们的开拓而点赞。
       新馆新模式的探索,不是赶时髦,更不是作秀。互联网+美术馆,不仅仅是把美术馆的作品放上网络,或把网络的作品下载到美术馆来展示,而是要从内容到手法再到传播方式的全方位创新性融合。
       网络空间几乎是无限的,就网络艺术来说,有精品,但也泥沙俱下。这更需要我们对此进行专业的学术梳理,正视听、辨清浊、明是非,这是我们的价值和责任所在。虽然目前互联网艺术还没有进入主流视野,但其已经是深入大众生活方方面面的新兴艺术。


       中国美术报:美术馆需要自身主形象的符号建构,在这一点上,名家馆较综合性美术馆来说相对容易。但名家馆在主体研究之上,要进行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却很不容易。你也提到基于海老敢为人先的精神,新馆致力于为青年艺术家搭建平台,这一新的方向,是否有一些成熟的机制和计划?
       朱刚:刘海粟先生是我们馆的一面大旗。但是,我们不能靠着这面大旗不作为,我们要以对海老的研究为基点,延展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海老的创作风格、艺术技巧要研究,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海老的精神,将此注入到美术馆“青年美术家培养计划”中去。目前,这些平台、计划都在酝酿之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将以国际化视野,从展览到传播全方位地来设计谋划。


       中国美术报:在展览的品牌化建设方面,美术馆有哪些计划?据悉,正式开馆时,将有“再写刘海粟”大展与观众见面,该展又将有哪些新的亮点?
       朱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馆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品牌展,“戏墨·墨戏——中国水墨戏画展”就是其中之一。而六七月份正式开馆时亮相的“再写刘海粟”大展,将是迄今最全面、最大规模的一次刘海粟艺术人生的梳理展,展现一个作为艺术家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刘海粟形象。届时,我们新馆6个展厅将全部开放,许多作品和文献资料将首次与观众见面。

                                                                                                                                                记者:胡立辉

本文发表于《中国美术报》2016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