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上海大展暨所藏《石涛罗汉百开册页》展

由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日本崔如琢美术馆联合主办,京舜(香港)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上海大展暨所藏《石涛罗汉百开册页》展”,于2018年4月15日15:30,在刘海粟美术馆隆重开幕。展期为2018年4月15日至5月20日。上世纪80年代,刘海粟、崔如琢两位艺术家在香港相遇,两人合作大幅作品《清秋》,成就一段艺坛佳话。此次展览将以这段故事开始,集中呈现崔如琢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百余件,并同时展出他收藏的《石涛罗汉百开册页》以飨观众。


开幕仪式


开幕式上,由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朱刚先生,著名美术评论家、学者谢春彦先生,北京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先生等先后致辞,艺术家崔如琢先生致答谢辞。


主持人开场


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朱刚先生致辞


著名美术评论家、学者谢春彦先生致辞



北京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先生致辞


艺术家崔如琢先生致答谢辞

展览现场


刘海粟为崔如琢题字“静清斋”现场


崔如琢与刘海粟合作 《清秋》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人物特写

崔如琢

国画家、鉴藏家崔如琢

崔如琢,生于1944年,儿时师从郑诵先研习书法,绘画则早年取法石涛、八大山人、吴昌硕、傅抱石等历代大师,后拜李苦禅为师。

崔如琢曾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1年,他定居美国,1984年荣获美国纽约杜威大学荣誉艺术博士学位并担任艺术系教授,也曾担任纽约中国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崔如琢收藏了大批明清大家的墨宝,特别是对清初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弘仁)的收藏令人叹为观止。此次展出的《石涛罗汉百开册页》就是崔如琢系统收藏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从国际视野复归中国传统

身处异乡,崔如琢对艺术传统和文化精神的继承和修养并没有因为地域的迁徙而变化,怀着对中国传统一直以来的信心和长期对艺术经典的收藏、品赏,使崔如琢跳脱出写意花鸟画的局限,在山水画题材上同样颇有建树,并且成就了继清代二高(高其佩、高凤翰)以来,“指墨”画法的又一个高峰。

崔如琢的作品画如其人,朴茂厚重苍中见湿,大气磅礴大巧若拙,个性显明,收放自如,无半点修铮造作之态。他的画取材甚广,包括山水、花鸟,也间有人物,而尤以泼墨山水、荷花、水仙、墨竹、鸡最多得意之作。古稀之年,崔如琢精于绘画,又擅长书法;既俯身实践,又长于艺术理论。

德国艺术史学家史耐称:“我想一个拥有国际文化背景的艺术家的作品中应该有西方的因素和西方的影响,但是我看了崔先生的画之后很惊讶竟然没有这样的因素。他的艺术就是想怎么把传统的旗帜举得更高。”

实现中国艺术的民族梦

崔如琢1996年回国,定居北京。在国际上的所见所闻使他对中国艺术的国际境遇有着明确的认知。西方成为文化中心不过是一百多年以来的事情,曾经的长安、汴梁都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但是在西方文化主流的背景下,市场高价被西方艺术家作品所垄断。与毕加索一亿美金的作品相比,中国艺术品没有一件能超过一亿美金。崔如琢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变这种现状。

2014年4月,保利香港2014“太璞如琢—崔如琢精品专场”,《丹枫白雪》单幅作品经过多轮竞价以1.84亿港元成交。2015年春拍,《葳蕤雪意江南》更以2.36亿港元成交,刷新个人拍卖纪录。崔如琢的作品在海内外艺术品市场上得到收藏家的肯定,在国际国内拍卖会上屡创佳绩,影响日隆。

“莫笑人生易头白,白头看花人亦少。”73岁的崔如琢对艺术生态的深入体悟和把握超乎很多艺术从业者之上。在全球艺术生态的视角下,重新认知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强大的自信推动中国艺术以及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是在文化全球化,也同样面临着文化同质化的今天,所有艺术要面对的问题。在话语权利的争夺当中,只有再切磋,再琢磨,才能在更具深度的层面里发现真正的价值。崔如琢,正是这样一位潜心体悟的艺术家。

作品欣赏


崔如琢与刘海粟合作 《清秋》 140x359cm 1983年


《寒秋》 2007年  147×362cm


《烟光与山色》  2013年  145×370cm


《一湖烟柳半山云》 2014年  142.5×364cm


   《暮云成积雪》 2010年  47×37cm

   

《春云欲雨》 2010年   47×37cm

   

《春月伴柳图》 2011年 47×37cm

   

《春山春雨》 2010年   47×37cm

石涛罗汉百开册页


崔如琢说:“画好中国画,最重要的是一个画家的修养。修养就是要研究历史,最好能收藏。收不收藏那差的太远了。”在他的众多藏品当中,《石涛罗汉百开册页》算是最特殊的一件。长期以来,苦瓜和尚石涛以其存世的精彩山水画为人所知,这套册页将为我们打开一片新的视野。

此套册页2014年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收到艺术爱好者和学术界的强烈反响。此次展览为这套百开册页第二次与公众见面,不管是观赏层面还是学术层面,都为了解石涛早期艺术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涉及对其早期艺术的评价和对其艺术发展道路的理解,对于明清人物画的发展也增添了一个新的观照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