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 “进·退”——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即将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启

image.png

      2020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主题展,暨第十五届上海青年美展系列展——「进·退」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将于11月3日率先在刘海粟美术馆1号厅、2号厅开启。作为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青艺·视界”板块中四个邀请展之一,「进·退」将以分会场的形式助力11月的年度大展,布局全城艺术生活、打造青年艺术无边界新体验。

image.png


2020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主题展

暨第十五届上海青年美展系列展

——「进·退」青年艺术家作品展


展览主办:

刘海粟美术馆

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组委会


展览承办:

上海裔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策展人:

张吉星、万军、周阳、杨一


      2019年刘海粟美术馆重启国内最悠久的青年美术学术平台——上海青年美术大展;而国内最大的青年艺术展览平台,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历经五年来,集聚了一批海内外的优秀艺术家,成为了艺术市场的新兴力量;作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两个以推动青年艺术为己任的机构,在2019年合作的基础上,放大合作方向,强强联手,为中国青年艺术家搭建一个集学术、市场、艺术服务为一体的平台。


image.png

刘海粟美术馆外景@刘海粟美术馆


      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的主题展的发展,一直秉持的是 “学术性”与“市场性”相辅相成的模式:本次与刘海粟美术馆合作的主题展, 更加聚焦在学术交流以及不同观念表达上,进行探索。并且对于2020年后疫情时代的青年艺术创作也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image.png

参展作品:王彤《我们要去哪里?》10x10cm影像 2020


      本次甄选的艺术家们有一个相同点:海外留学或者艺术交流经历。不仅仅表现在作品上,而是融入在他们的语境中,无论是创作还是生活。本次策展概念强调艺术创作的个体性特质,同时又找寻他们这一代艺术家由相似经历所带来的新普遍性,并称作集体式的个体力量。

image.png

      “进·退”是一组在确定参照下的相对词汇。当我们将视域转换,进和退反而可以形容不同目标对象下的同一行为、状态以及态度,由此也产生了本次展览的主题。进退有几层含义,首先表现在外观上,对于这些参展的艺术家,海外游学是他们向着全球化的当代艺术语境迈进的途径,同时这一步“进”也是“退”,他们退后一步, 以崭新的视角观察中国当下的社会现象。


      其次,进退也体现于对艺术身份的认识和生活状态的选择上,他们不再被所谓的身份标准所困扰,将不必要的重担卸掉。这些艺术家多半有着另一种社会身份,来获取生活成本。看上去,他们仿佛离职业艺术家身份“退”远了一步。如果没有设定的标准和参照,就没有绝对的进与退。在当代艺术的边界被无限延展的今天,狭义地定义或总结群体性的创作特质是不完整的。我想对于每一位参展艺术家来说影响是不尽相同的,但殊途同归,是艺术的多元化与审美的包容化。本次展览在不确定的环境下,选择这样一种对话性艺术方式进行一次集体亮相,却也是艺术家的一种个体表达。策展人的总体思路也是希望形成一种带有思索性的现场交流。以进、退为题目,也是为当下艺术创作的群体提供一种严肃的话题。

image.png

image.png


方小龙

1991 年出生,毕业于英国东伦敦大学 。


曾参加

台湾第十九届国际版画双年展、

第35届年度国际展览

(35th Annual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第四届 塞尔维亚国际版画三年展 。

image.png

《每道霞光都在唤醒心中无限向往》70x100cm 数码版画 2018


      万物复苏的季节,芝加哥密西根湖旁;面对无边的湖水,无垠总会让人想起自身的渺小,阻隔总让人忆起离家的无奈,这两点湖水就同时做到了。游离他乡的艺术家们的创作思维是会带有海洋性的,就连呼吸都散发着盐分。当我把瞬间的美景凝固在画布上,我尝试用蓝色与粉色的渐变去表达春日下湖水的流动,诠释我内心那股安静的躁动。再加上冷暖色的对比使得观众的视神经产生眩晕的光效应现象,更是制造了湖水波光粼粼的幻景。画面中的每一条格子都代表一天,单一几何形的复杂排列更是造成了形状和色彩的带节奏感的骚动,这样整幅画作犹如一张宇宙的日历,一瞬也可化为永恒。

image.png

李琳

1995年出生,在读于意大利都灵皇家阿尔贝缇娜美术学院 。 


曾参加

都灵艺术Aps第三届群展 、

黄山黟县青年写生艺术展 、

米兰黑猫群展 。

image.png

左:《山水之时》52.5x36.7cm石墨,版画纸 2018

右:《天使与灯》37.7x14cm石墨,版画纸 2019


      《山水之时》将中国山水铺展在版画之中,展现一个近于不动的山林间,甚是幽静,在其中加上装饰性的一些线条与传统技法对接出一些新鲜的体验。

      《天使与灯》天使属于古代,灯泡却是近代,旧与新的同时出现也是青春时期我们与新旧观念的磨合 于是象征纯真的天使站在了画面的最高层,灯泡象征着亮点位于画面底部,即使四周充斥着黑暗,天使却坚定的看向了唯一的光亮,意在只求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忘初心,成为自己希望的人。

image.png

刘毅

1993年出生,毕业于巴黎艺术设计学院。

image.png

《红树》100x120cm布面丙烯2020


      表达一种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在复杂的环境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 有着不同的感受.怎么去面对外界环境是作者想要探索的。

image.png

陈菲菲

1987年出生,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


曾参加

融绘春的集结号、

第五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

image.png

《中国神话之商汤求雨》27.6x37.5cm数码绘画 2020


      天帝驾车巡天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在天文领域的探索,根据观察得到的天文经验对农耕进行指导。商汤求雨的故事是古代“巫”文化的体现。当人们针对自然规律的把握比较初级的时候,大自然的喜怒无常使得人们孤立无援,希望用仪式来求得五谷丰登。神农尝百草和嫘祖始蚕的故事是早期人们对农业、纺织的探索。而大禹治水的传说则表明了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

image.png

陈嘉屹

1992年出生,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


曾参加

verfremdung摄影联展、

花狂散影影像个展

image.png

左:《喜,之三》32.9x48.3cm 激光银盐相纸浆 2018

中:《喜,之十九》60x60cm 激光银盐相纸浆 2019

右:《喜,之十》32.9x48.3cm 激光银盐相纸浆 2018


      《喜》系列为陈嘉屹从2017年至2019年间创作的广场舞拍摄项目。在这两年期间,陈嘉屹游走于广州 、武汉等地的街头寻找自我陶醉在乐曲和舞姿中的年长居民们,捕捉他们情不自禁地溢于言表的狂喜之情。对于陈嘉屹而言,植根于狂喜的城市生命力因此得以舒展 ,而影像的无蔽客观性在记录和重现之余,使作品本身的精神升华、渗透于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中。

image.png

洪亦涵

1997年出生,就读于美国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 


曾参加

鸢缘法兰西艺术之旅展

image.png

《梦魇的无限循环:其二》100x100cm 哈内姆勒收藏级硫化钡照相纸 2019


      噩梦是文化史和人类思想进化史上的一个共同话题,给予科学家、哲学家、而更多的,自然是艺术家数不尽的灵感。在英语中,噩梦(nightmare)一词源于单词“mare”,直译为“试图令沉睡者窒息的女性恶魔”,这自然而然令人联想至国内通俗叫法的“鬼压床”。除去对超自然解释的兴趣,要想理解梦境,便一定逃不开佛洛依德《梦的解析》,以及论文<Uncanny>(中文暂且译作《诡异》)。前者主要阐述梦境的诞生,并引导读者将梦中所记所想作为线索以此来解释并理解自身的心理;而后者主要聚焦于梦中所感受到的恐怖情绪——与现实相关、相连,令人感受到熟悉却又隐隐地感受到不同所带来的恐惧和不安意识。

image.png

吴蒙川

1992年出生, 毕业于Temple University


曾参加

The Series Root 、

The Nearest Distance Is To Ourselves 展览

image.png


左:《Root#3》69x85cm 摄影微喷打印 2015

右:《Root#1》69x85cm 摄影微喷打印 2015


      Root系列创作于美国费城和费城近郊的小镇Ambler。在经历了连续数周的夜晚拍摄和创作之后,吴蒙川开始把焦点放在自然与建筑的本质情绪上。当夜幕低垂,灯光和四围的黑暗逐渐变得强烈,所有事物在白天无法被人看见的静谧才开始渐渐浮出水面,与此同时,镜头下的建筑也开始呈现出原本的隐藏的细节,情绪和本质。

image.png

陈洋仪

1994年出生, 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学院


曾参加

Photography without camera、

Unfamiliar Again 展览

image.png

《独处》尺寸可变  2019  喷墨印刷,铜板影印


      作品拍摄简单的独居空间及光影,在照片成品的基础上采用被盐腐蚀过的出现特殊粗糙颗粒感的铜板进行二次创作。画面虽采用喷墨印影,但呈现出独一无二不可复刻的胶片颗粒感。盐,光与影无声无息的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我常常幻想常常质疑,日常的东西能够最大程度呈现什么形态?我尝试了摄影和很多不同工艺,不同材料的结合去拓宽物质呈现的可能性的广度。不仅仅是物体的转变,我也同样好奇人这个复杂物体的很多转变,感情的纠葛,大城市中的无根感和人生命的轮回。有太多的转变渗透在每天都看见都在使用的物体和那些稀疏平常的生活里。然而,最后的最后,在不断地探索这一系列的转变后,又回到最初的问题上,这到底又是什么?


image.png

丁义珺

1992年出生, 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曾参加

长三角视觉艺术青年艺术家作品展、

 “匠心江南”第三届上海民间艺术成果展展览

image.png

《中华河山系列之二》20x20cm衍纸-2020


      中华河山系列用衍纸艺术来表达中国画的山水艺术并形成纸艺术的独特语言,它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山水画,由平面构成的点线面,统一的色调凸显窑变的肌理,融合多种艺术的理念和语言,创造出的一个全新装饰艺术系列。


image.png

崔琳琳

1990年出生, 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


曾参加

THE CHELTENHAM ILLUSTRATION AWARDS 2014 展览

image.png

《祈祷》110x60cm手工挂毯(反正面)


《祈祷》挂毯是两只手合十的动作,悬挂在空间中,黑白的两面不断转动,互动性和参观体验性强。


image.png

陈燕菲

1991年出生, 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


曾参加

who is inside、

beyond the skills展览

image.png

《黑色珍珠》20x30cm 木板油画 2020


《黑色珍珠》墙角的黑色珍珠。


image.png

刘玥

1998年出生, 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


曾参加

拉姆LAMU艺术 x 众展 | 女艺术家三人展、

2020首届国际抽象艺术联展


image.png

《400件被抛弃的物品》50x50cm 4件艺术微喷/装置 2020


      《 400件被抛弃的物品》因为疫情的原因,我必须离开我所居住的地方回到家乡。这件作品中,包含了我不得不丢弃的400件物品,每一件被记录下来物件影像都可以被观众清楚地阅览。在当今全球化的灾难前提下,当我们与人交流的权利被剥夺,只能单独与物品同处一个空间,这些彼此熟悉彼此信任的“朋友”似乎成为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image.png

颜达夫

1994年出生, 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


曾参加

33ml offspace举办的背光展览

image.png

《公民广场》不锈钢,屏幕,灯箱,tpu外套 2020年


      《公民广场》聚焦于一场发生于广场的命案。很明显的是,当观众涉入这间场所便有所觉察英美庭审程序在此的显现。椅子的数量提供了线索——12把搭有外套的椅子所指涉的正是电影《12怒汉》中的12位公民陪审员。我人为制造一场庭审与命案现场的融合。将命案现场的广场特征与对此案的陪审裁决状态进行了重叠,得到一个介于广场与陪审法庭,这二重空间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结构。这给予消极政治与积极政治彼此对照且替代的可能性。

image.png

代占坤 

1995年出生, 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


曾参加

33ml offspace举办的背光展览

image.png

《科学算命》亚克力,试管,发球机 2019年


      《科学算命》"DNA测试等一系列科学技术帮助社会对人进行着最有效的分类,无论是健康状态还是社会地位,都能在这张巨大的信息网中一览无遗。


image.png

夏瀚

1993年出生, 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


曾参加

Environmental Crisis展览

image.png

《证物》2.0声道音频,音响 2020年


      不知道什么原因,证物间内突然起火。调查后发现是两件证物的自燃,这太奇怪了,更奇怪的是这两台设备虽然是物联网设备,但却保留了本地的语音记录的存储芯片,这是新世界后法律所严厉制裁的。我将芯片悄悄带出警局,并完成了对损坏部分的修复,你听到的是它们最后的交谈。


image.png

蒋凝

1997年出生, 在读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曾参加

‘Transcience’、And All Things Nice’展览

image.png

 《皱》 100 x 150  布面油画 2020


      “一张白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白纸,而是代表着一个阶段的清零。时刻提醒着自己永不止步地成长。我从各种不同的白纸的实验转移到纸盒子上。纸盒子是一种载体、物体或者说是一种意识,更象征性地代表了人生,经历或艺术。当代艺术概念的书中提到立方体既是艺术家的意识,也是艺术家把其生产格式化的场域。空的白立方体意味着意识的先验性纯洁无暇,以及场域的纯洁无暇。— 萨米埃尔·卡扎尔。


image.png

侯宇轩

2000年出生, 在读于伦敦艺术大学

image.png

左:《傀儡》120x80cm 布面油彩 2020年

中:《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120x80cm 布上油画 2020年

右:《文森特和杰瑞》89x59.5cm 布面丙烯,油性笔 2020年


      《傀儡》画面提供了十分代入性的视角,观众仿佛置身于画面中的空间一般观察着一个个人性傀儡们,可殊不知你又是谁?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每一个生命都具有成佛的潜力,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表象之下,众生都是平等的。

《文森特和杰瑞》双人肖像,对日常生活的提取以及重现


image.png

王彤

1997年出生, 在读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


曾参加

Bad Art Video Festival 展览

image.png

《萬水千山都是情》10x10cm影像 2020


      《萬水千山都是情》我运用电脑录制屏幕的方式将3段不同的视频叠加拼贴成一个完整的视频。被我分开的夫妻是在某社交平台录制卡拉OK的用户,加上伴舞女郎使屏幕中呈现了一副虚拟的老百姓舞台表演。这是一个带有幽默而忧伤的表演。在爱情中,常常伴随着相爱和分离。


image.png

张皓言

1996年出生,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


曾参加

醒来在2020、

LA VITA DELL'ARTE展览

image.png

左:《尘事》0x0cm影像 2020

右:《悄无声息》0x0cm影像 2020


      《尘事》我在借用以前电脑的时候,屏幕突然上出现了Windows的屏保。这些早期屏保是针对CRT显示器来设计的,以一个简易动画的形式防止其因为长期显示同一画面而造成显示器烧屏。而自从液晶显示器普及之后,这些动画屏保就被淘汰了,成为了时代特征。于是我就想到可不可以用这些具有时代意义的屏保系统剪辑一个影像作品。影像的内容关于灰尘。

      《悄无声息》我做了一个视频,在一个老式电视机里放了一个烟雾弹。我们已处于一个信息时代。打开通讯工具这个“潘多拉魔盒”,海量的信息就会扑面而来,如狼似虎地吞没观众,让现代人无所遁形。这些复杂的信息包围我们的生活、打造我们的躯体、入侵我们的思想。是我们获取了信息?亦或是我们正在被信息管理着?这些信息就似烟雾弹,让我们愈发难以看清这个社会。在迷茫中探索,在探索后继续迷茫,这好似成了这代人的虚无。我们是温水里的青蛙,正在享受着当下的温暖。没有警告,也没有惊喜,到最后都安静了。


image.png

袁婧

1992年出生,毕业于法国昂热高等美术学院


曾参加

国际影像艺术巡回展——天津,米兰,佛罗伦萨等展览

image.png

《一号城市》1920x1080cm6分钟视频影像 2019


      《一号城市》视频的主题是synoecisme,这个单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最初是将古希腊的村庄合并成城邦。在词源上,他的意思是“同住一所房子”。随后这个词描述了任何规模的政体之间的任何公民行为,在这里它表达了一个含义:让我们一起来建造城市吧。我的影像主要是讨论了城市空间与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整部视频拍摄于欧洲各地的唐人街和社区街道,卡尔维诺所写的《看不见的城市》中所于城市的描述奇思妙想,但最终他们都有马可波罗对家乡的映射,于我而言视频所描述的都有我对于公共空间的思考与书写,关于人与空间的联系。


image.png

朱亿

1996年出生,就读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曾参加

丹青悦歌·文兴中华——浙江省女画家协会20周年特庆暨第十九届浙江省女画家作品展

image.png

《远山2》11x10.3cm 胶片显影 2019


      有别于传统的胶片形式,该作品使用胶片和显影直接制作的方式,试图模仿山水画意境,表现水墨状态的远山、落日、枯木等,经过数千百次的实验,最终呈现的状态可遇不可求。


image.png

蔡琦

2000年出生,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

image.png

 《小乖的乐园》 布面油画 80×80cm 2020年


      《小乖的乐园》画中的主人公是我的堂妹,是个异常懂事的孩子…也是因为懂事,留下了很多隐秘的心理活动,我想,属于她的乐园,可以让他放下包袱,或许是最舒坦的,却也是最不为人知的。


image.png

季钰程 

1990年出生,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曾举办

“所有的意外都已经发生了”季钰程个展

image.png

《未知来电》 铜版腐蚀 40×30cm 2018年


      我将灯具、门把手这样的日常用具通过视觉的处理安置到具有欧洲中世纪风景绘画风格的画面中,产生一种既真实又超现实的面貌。观者在其思维瞬间被阻隔又瞬间明了的过程中产生观赏的愉悦感,往往会会心一笑。


image.png

万正阳

2000年出生,就读于纽约电影学院

image.png

 《自然之静-5》 图片影像 40×60cm 2020年


摄影作品是疫情期间我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拍摄。


      纸叠“恐龙”是我髫年之时的手作,人们对于“恐龙”的理解与想象,更多的是从其存在了亿万年的化石中创立与研究中得来。之所以在黄石国家公园选景,是因为黄石地区人类历史可追溯到数万年前。或者在很多年前“恐龙”即在这个区域生活也未可知。也正因为这样的联想,拍摄照片的那瞬间,我感受到无以附着的平静与难得,古——今、中——外、年轻的我们——既定的方向……嗷嗷待哺的生物,在神奇的土地上,即将展翅飞翔。

      让它记住这一刻的宁静,脚下升腾的雾气,穿过雾气,远方的山黛正等待我们的栖息!我相信自己未来的发展有着无线的可能……!"

64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