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刘海粟美术馆主办的“画道——杜之韦五十年作品展”将于4月23日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由朱其策划,将展出画家杜之韦的书画创作近百件。
杜之韦:画法的再造
文/朱其
水墨画是否仍有未尽的可能性?这是杜之韦的一个不断尝试的探索。他几乎经历了作为一个水墨画家所有的过程,从临摹、书法、修佛到中国画的现代改造的各种新法。从中凸显一个孜孜以求的轨迹:“画法的再造”。
1987年,在国内正值酝酿更为激进的现代派水墨之际,杜之韦远赴美国,与即将兴起的新潮流背道而去,却因此踏上了一条孤独而极具个人风格的水墨再造之途。在美国,他发现置身于一个中西艺术比较视野下的情境,离经叛道的现代“新国画”似乎比经典文人画更难以被西方认同。确实,20世纪的“新国画”更像一个不中不西的“新画种”,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又非西方的现代绘画。虽然在绘画的图像模式及画法上,再造了一种面目全非的革新,但远未达到一个理想境界。
他在那里被激发了色彩的冲动。水墨画素有青绿山水的重彩传统,但自宋以后,文人的色彩观以淡雅为上,至现代受印象派的冲击,才由林风眠、张大千重拾重彩。杜之韦希望由色彩开始赴美后的首次变革,这次变革将其原有的山水画题作了一次风格上的大转换,比如山脚下的民居、群山叠坡、河涧峡谷、高山平湖等画题,在图像上作了一种大幅度的风格化。由于在材料上使用丙烯与水墨的宣纸、皮纸的结合,因而不再可能像纯粹的水墨画微妙的笔触在表现物象的体面上的墨像变化。
青蓝、深黄、绛粉红、墨绿、灰白等近于重色的暖色块对比,成为杜之韦这个系列的强烈风格。不仅是重色的使用,在形象及图像结构上,杜之韦将原有的晕染点皴的水墨画法,改为几何主义的现代派的图像处理,山体、河流或坡田的单元都被处理成简约化的准几何化的块面,但仍保持整体上的自然结构。每个单元的山水块面同时也是对应的色调块面,邻近的块面之间或是一种对比色关系,或是同色的深浅色层。由于地理的几何化,以及山体与色块结构上的同构,使得这个系列倾向一种色彩的象征主义。尤其月下林边河涧孤马饮水的画题,象征风格尤为强烈。
马 纸、丙烯 82cm×69cm 1990-1987
某种意义上,杜之韦无意中回应了康有为民初在意大利旅行时提出的中国画之问。康有为当年在佛罗伦萨旅行时,因拉斐尔的画作反思中国画,认为宋元以后水墨偏于笔墨炫技,忽视了图像与色彩两个方面的创造。虽在国内的抽象主义潮流之外,杜之韦的探索亦在图像的抽象化上作异曲同工的尝试。他的一些画作不仅进行自然物象的块面几何化,使画面上接近一种色彩的结构象征主义。
作为一个职业画家,杜之韦将一种西方风景真正带入了水墨画的艺术境界。水墨画从13世纪至19世纪堪称最高境界的绘画艺术,但其主要的部分山水画,却从未在画题上真正的世界主义。即便长期居住在海外的华裔水墨画家,仍将中国的风景地貌作为山水画的对象。山水画的形式跟中国的风景地貌有对应关系,中土的雄壮山势主要在西域,即使汉唐亦无对西域地理的表现。随着北宋南迁,中国的山水画更以江南的低岸山水为主,壮美风格的山水画题始终是山水画史的缺门。
某种意义上,“大峡谷”在异域尝试一种新的应物象形,根据美国的地貌概括出一种象形的类象。但它不再使用传统的散点透视,而是以山势的自然结构来概括出画面的一种简化的图像结构。若上一个系列注重色彩,“大峡谷”侧重对地貌的空间关系的图像的结构概括。这个系列对于天光及云烟的表现尤具创造性,外光及光雾的表现一直是20世纪初新日本画开始的一个水墨的现代画题,但新日本画中的“光雾”表现流于一种装饰主义。杜之韦使光雾融于一种中国天道神秘主义诗学,渗透着一种中国式的自然泛灵主义的审美,却表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阴性道学的壮阔气势。
“大峡谷”因而避免了一种陌生者的异域行旅的跨文化视角,亦没有以一种西方现代主义的荒原视野,而是从中国的文人画视角,去概括一种以前绘画史上从未有过的一种新诗性。
大峡谷 纸、丙烯、水墨 94cm×169cm 2015-2005
杜之韦的绘画探索正是由西画的现代主义回到水墨、书法体系的语言内部,不再将此看作一种东方主义,而是从语言本身的特性尝试在色彩、结构和图像上的纯粹形式。这实际上即一种不是东方主义的东方主义。
瀑 纸、水墨 47cm×150cm 2015-2005
山色 纸、丙烯 93cm×91cm 2015-2005
山 纸、水墨 94cm×170cm 2015-2005
【展览时间】
2016.4.23—2016.6.19
【展览开幕】
2016.5.5 15:30
【开放时间】
9:00—17:00(16:00停止入场) 周一休馆